Search

今天是2/29,四年一次的閏年。還記小時候初次聽聞有閏年這概念時,很是驚訝,原來竟然有四年才出現一次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今天是2/29,四年一次的閏年。還記小時候初次聽聞有閏年這概念時,很是驚訝,原來竟然有四年才出現一次的日期。還記得國小時,有個同學的生日就是2/29,雖然父母都會選擇在差不多的時間替他慶生,但同學們都覺得他很可憐,感覺四年才有一次真正的生日能過。長大後也遇過另一個229生日的朋友,本就不喜歡過生日的他,反而覺得四年一次的生日對他而言顯得很是可貴。

這畢竟是四年一度的閏年,少有談及天文曆法的機會。
即便長大成人,很多人還是不明白閏年是怎麼來的。

我們今天的曆法格里曆沿襲自儒略曆。簡單來說,閏年的概念就是除法之後剩餘的餘數,因為不足整數,但又無法忽略,只好將多個餘數湊成整數,也就是我們四年一次的閏年。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時,自轉並不是365次,更精確的說是365.25次。但後面的0.25終究沒辦法忽略,因此天文曆法在四年的0.25湊成1時,於二月的最後補上一天,即為我們今天的閏年。(事實上儒略曆每年的長度皆不同,但平均長度為365.25)

事實上,所謂「年」的定義,就又分歧。分做回歸年、恆星年、近點年和交點年,要搞懂這些定義上的差異,不只是得花費相當功夫,甚至早期各大文明彼此的對於天文曆法的定義以及宗教習慣皆不同,能有今天的統一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
不過由於因為這些年的定義,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和理論,若不加以統一規範,恐怕各大研究設施光是要彼此溝通,就得花去不少溝通成本,還可能造成許多數學上的誤會及錯誤。因此在1984年時,國際天文年統一使用「儒略年」。儒略年和儒略曆沒有任何關係,儒略年將365.25後面的小數字去除,統一規定一年的長度即為365.25天。

現在的我們靠著各類觀測器材,甚至許多學子只要有著GOOGLE,都能輕易在網路上找到這類名詞的定義和解釋,甚至還有實例做為分享。

現代人或許可以想像,哥白尼每天在夜間房子的窗戶玻璃上,貼著白紙畫星星,逐年逐月這樣畫,進而找出天體間的移動規律。

但我實在無法想像,公元前兩百多年,埃及法老托勒密三世的科研團隊,是怎樣在相關技術知識和科技都不足,甚至生活品質也遠遠落後今天的情況下,發現這些天文知識,並成立建立一套天文曆法系統,甚至順利發明「閏置」這概念。實在太令人不可思議了。

我記得很多年前,曾問些物理專業的朋友

「如何從生活能接觸到的大小事物,發現地軸傾斜之事實?」

結果只得到一堆所謂「四季」的爛答案。四季是地軸傾斜所產生的現象。從來就不能得到地軸傾斜的結論。真要說四季,也得說於四季觀測太陽之仰角不同,或者南北半球的四季相反等。

這些事情在今天的生活都發現得如此困難,更何況過去?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從社會的冷血無情中,發掘那些溫暖而正向的價值
View all posts